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7-04 09:17
7月2日,定陶區天中街道鄭莊村村民鄭加黨站在新修的石子路上,憶起6月24日那個蟬鳴悠長的午后。鄭莊村議事長廊內,62歲的他擰著眉頭道:“村南土路雨季泥濘,農機根本進不去田,這事不能再拖!”75歲的關啟功緊接著起身,指向村南魚塘:“排水管堵了三年,暴雨天全村都得遭殃!”
村支書王利雷當即將兩樁事記在議題板上。次日,施工隊進駐,十余名黨員帶著村民清淤泥、鋪石料。6月26日,蜿蜒一公里的石子路取代了泥濘小道;6月28日,魚塘排水管疏通完畢,狹窄塘邊路拓寬至3米。
這場“周二議事”的效率,得益于該村的群眾征議協商機制:
該機制以“黨建引領”為核心貫穿始終。在“誰來議”的關鍵一環,村里細化網格,組建協商小組,讓村“兩委”、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三方共同成為議事主角。而“議什么”,則緊密圍繞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——從產業布局到環境治理,從道路修繕到排水疏通,無不緊扣著“生態宜居”“治理有效”的脈絡。
村民在議事長廊發出的呼聲,正是“群眾征議、多方提”的起點,議題經過村黨支部的科學篩選,經民主決議形成方案。在“協同共議,合力干”的步驟中,村民們不僅眼見為實,更可以投工投勞。“多元參與,全程監督”環節,村務監督委員會、黨員群眾監督小組層層把關,最終由村民集體評議實效。
長廊青藤下,86歲的老黨員王德勝拍著石桌感慨:“以前開個會光念文件,現在大伙兒能拍板了!”為監督工程進度,村里特意成立由退休會計、返鄉大學生組成的監督小組,每筆支出都公示在村務公開欄。包村干部郝凌民說:“近半年村里硬化了3條路、改造了2處灌溉渠,全是議事會票決的。”
如今,每到周二,議事長廊里總擺著新沏的茶。村民們帶著問題來,帶著方案走,大家說:“現在咱莊稼人真成了‘參謀長’,說話真管用!”
天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、政協委員聯絡室主任劉義說:“鄭莊村的實踐,是將‘人民當家作主’具體到一條路、一條渠的鮮活樣本。議事長廊里議出的每一件實事,都在為鄉村振興夯實最深厚的民意根基。”
通訊員 劉天宇